時值春夏之交,雨水充沛,江河漸滿。風漸熱,綠槐高柳之間,新蟬噪鳴聲起,這便進入夏天的第二個節(jié)氣——“小滿”。
小滿時節(jié),杏花煙雨已過,已無百花爭艷,但“生如夏花之絢爛”,最美的“殿春”芍藥已然登場了。芍藥是中國傳統(tǒng)名花,姿容綽約,被奉為“五月花神”,其根可入藥,是最經(jīng)典的中藥材之一。
以藥之名
以花入藥的草木很多,以藥為名的花應該只有芍藥吧。芍藥以藥為名,百花之中,其名最古,自是其來有之。
有言其嫵媚艷麗,花容“婥約”,諧之以芍藥。“勺藥”則早見于《詩經(jīng)》及《山海經(jīng)》);也有花神偷丹、落地生花,花根入藥、解救瘟疫的傳說,仙花自是芍藥。芍藥的傳統(tǒng)藥用價值,始以止痛知名。
唐代時期,擴大了芍藥的臨床應用范圍,如“治肺邪氣,強五臟,補腎氣,治心腹堅脹,婦人血閉不通,消瘀血,能蝕膿”等。芍藥作為藥材,有白芍、赤芍之分。白芍僅以栽培的芍藥為基源植物,將其根水煮去皮或去皮蒸干而成;赤芍則更為簡單,直接取芍藥根經(jīng)曬干而成。兩者的主要區(qū)別來自制作工藝,但中醫(yī)學方面的藥用價值卻不相同。
白芍是補益藥,味苦、酸,微寒,養(yǎng)血調經(jīng),斂陰止汗,柔肝止痛,平抑肝陽,用于血虛萎黃,月經(jīng)不調,自汗,盜汗,脅痛,腹痛,四肢攣痛,頭痛眩暈。
赤芍是清熱藥,苦,微寒,清熱涼血,散瘓止痛,用于熱人營血,溫毒發(fā)斑,吐血衄血,目赤腫痛,肝郁脅痛,經(jīng)閉痛經(jīng),擻痕腹痛,跌撲損傷,擁腫瘡瘍。
藥食同源
芍藥之花可賞,根可入藥,然其功用遠不止此。國人“吃貨”本性,以花入食,食藥同源,有人說這不是花,是“藥”,是生活的解藥,是暗淡無光日子里的良藥,是治愈心靈的“良藥”。如芍藥花粥、芍藥花餅、芍藥花茶、芍藥花酥。
【編輯:內江衛(wèi)生與健康職業(yè)學院】
(微信掃描分享)